修文演武双能手 护国倒袁第一人 --蔡锷将军诞辰140周年之际深切缅怀这位从巍巍雪峰走出的一代名将
2022-01-10 08:42:0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法制周报 | 编辑:周玉意 | 作者:周后运         

修文演武双能手   护国倒袁第一人

--蔡锷将军诞辰140周年之际深切缅怀这位从巍巍雪峰走出的一代名将

     周后运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雪峰山在湖南西部资、沅二水间,古称梅山,民国时期才以雪峰山之名取代梅山。对于湖南而言,雪峰山的意义非同寻常。它不仅是划分湖南人口密度对比的一条 “胡线”,也是湖南自然与人文分野的一座重要界山。它还是湖湘文化最强劲的一个源头,如果说湖南人改写了中国近代现代史,那么其背后的文化渊源,也能在雪峰山寻见端倪。雪峰山腹地孕育了名将蔡锷(1882年12月18日-1916年11月8日),他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水东乡杨湾村大坝上,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,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民主革命家,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。

蔡锷将军一生短暂而传奇。他叱咤风云的革命经历,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,领导新军起义,宣布云南独立;袁世凯称帝后,他舍弃高官厚禄,领导护国军起义,武装讨伐袁世凯,维护共和国政体,影响了中国的命运,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。

蔡锷被誉为“中国士官三杰之一”、“护国军神”,作为湖湘儿女的蔡锷,忧国忧民,敢问天地试锋芒,竭其一生来诠释湖湘精神、衡岳正气,把心忧天下、敢为人先、精忠报国、拼死为民的湖湘文化贯穿始终。

一、师从卓如一儿发愤图强做栋梁

蔡锷原名蔡艮寅,字松坡,聪明颖悟,才气过人,志向远大12岁在宝庆府参加院试,名列榜上第一名,被誉为“神童”,轰动乡邻,倍受赞赏。尔后在湖南督学徐仁铸推荐下,他从家乡步行700余里到长沙,投考梁启超(字卓如)在湖南创办的时务学堂,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为头班学生,因年龄最小获“白帽轻衫最少年”之称,深受梁启超赏识和影响。

戊戌变法失败后,在梁启超老师的指引下,蔡锷毅然走出国门,赶赴日本开启艰难求学救国路。因年纪尚轻,大家极力劝说蔡锷能留在日本,但他毅然决定中断学业,追随唐才常、林圭等师友回国参加反清的自立军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他将自己的名字“艮寅”改为单字“锷”,取“砥砺锋锷,重新做起”之意,激励自己磨砺刀锋,从头再来。他决心投笔从戎,矢志践行军国民教育和军事救国之宏愿。1900年,18岁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,曾参加组织留学生的“拒俄义勇队”,在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,被誉为“中国士官三杰”之一。

二、心向共和成儒将,千难万挡他去闯

“中国士官三杰之一”蔡锷,学成归国,面对灾难深重的故土,蔡锷立志要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护国军,保家卫国。于是先后在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从事军事教育,严格训练。

1902年,蔡锷在《新民丛报》发表《军国民篇》,倡导实行“军国民主义”,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。

1909年春天,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邀请前往云南担任军职,他治军严明,以身作则,治理云南时期他让参谋部汇考中外律例,制颁了《简明军律》四十七条;并开始潜心研究兵法,他很推崇同是湘籍的前辈曾国藩和胡林翼的“治兵之道,以择将为先”的思路。他还亲自编写了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作为教材。

1911年10月10日,武昌起义爆发。消息传到昆明,云南革命党人跃跃欲动,他们寻求时机声援武昌起义。10月16日至28日,唐继尧、李根源等革命党人连续召开会议,五个管带聚会商量,决定以武力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。1911年10月30日晚八点,起义计划不小心泄露,蔡锷当机立断决定改变计划即刻进攻,他带领革命军三声高呼“革命军万岁”,攻占了总督府,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。起义成功,他被推举为云南都督,推行改革措施,重振百业,受到全省军民的拥戴。

蔡锷被调离云南,在北京任职期间,日理万机,处理了许多棘手问题。1915年下半年,为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,蔡锷为护国战争的策划、联络、发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,发挥了极为独特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护国战争爆发后震惊神州大地,蔡锷又从军事上、政治上、外交上为夺取护国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。他与老师梁启超,一武一文,相互配合,在挽救国家前途命运的路上携手前行。

蔡锷所率护国军第一军只有八千人马,且作战形势远比项羽当年还要严峻。自1916年1月27出征,与袁世凯的十万北洋军精锐“鏖战经月,日眠食于风雨之中,出入乎生死之外,衣不蔽体,食无宿粮。枪支破损,未能克日修理,衣服褴褛,未能及时换给,弹药未能悉加补充,而饷项已罄,乞灵无效。”就是在这种险恶条件下,竟先后重创冯玉祥,击溃伍祥祯,打垮张敬尧。

在蔡锷等率军强力打击下,全国革命形式一片大好,各省先后宣布独立,袁世凯内部也分崩离析,6月6日,袁世凯在恐惧和怨恨中死去,护国战争胜利结束。蔡锷领导护国军在川、黔、湘不畏艰难、英勇奋战,为夺取护国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蔡锷是护国战争中的大功臣,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,粉碎了袁世凯的洪宪皇帝美梦,中兴民国,再造共和,既为国民争得了人格,更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。但他却以牺牲自己身体的代价来换得国家光明前途。西南潮湿的气候、长期的营养缺乏以及战事的消耗让他的喉疾越来越严重,远赴日本医治无效, 1916年11月8日,蔡锷在日本福冈医院病逝,年仅34岁。

三、廉洁奉公受传唱,敢教日月百丈量

蔡锷一生克己奉公,清正廉洁;自1904年8月担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开始,至1910年,长达6年,身兼数职,为训练新军殚精竭虑,煞费苦心,最终却只有积蓄300元,全部交给母亲回乡日用。

1911年9月推举为云南都督,为节省开支,先后两次带头裁减薪金。第一次是1912年1月,把薪金由原来的每月600元减为120元,同年6月,再次颁布减薪令,这次减薪后,他的薪金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,与一个营长的薪金相等。蔡锷的弟弟蔡钟去云南看望多年不见的大哥,寻思着通过大哥谋个一官半职,跳出“农门”。蔡锷他乡见亲人,心里非常高兴,招待弟弟在都督府住下。过了几天,弟弟鼓起勇气向他透露了想叫哥哥帮忙安排在云南工作的打算。蔡锷认真劝说弟弟:“你想在云南做事,人生地不熟,要靠你自己的确不容易。我身为都督,不可以带头安排亲朋,否则别人不但会有看法,还会跟着做,这样影响不好,对你我也不好。再者母亲年纪大了,她老人家养育我们不容易,家里也需要有人照顾。家乡更需要你们,在家乡熟门熟路,有用武之地,更能安居乐业,何乐而不为?”

任云南都督期间,蔡锷还作出若干抑贪倡廉的具体规定,并严加推行,如规定公务人员不得参与公款吃喝,非休息日不得私费设宴请客,规定“一席之费,不过五元,悬为禁例,违者有罚”等制度。护国军兴,袁世凯恼羞成怒,责令湖南都督汤芗茗查抄蔡锷家产,汤令邵阳县长陈继良查抄邵阳蔡锷老家,不料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:将军为官多年,老家仍然寒素贫微,不仅“实无财产可查封”,且“尚欠债三四千金”。蔡锷曾经谆谆告诫朱德: “古今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爱民为本。”为此,蔡锷还颁发的五条训令:“守纪律、爱百姓、戒贪幸、勤操练、敦友爱。”


蔡锷领导下的云南军政府在政权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,体恤军民,提倡节俭,这些迥别于旧军阀的新风尚,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朱德。朱德在文章中回忆说:“蔡松坡是很节俭的,所以一般军官也节省,营长以上的军官一律是60元,整个云南的军官都是这样。……蔡松坡干了两年,很好。主要的就是能够搞出一个廉洁的政府来,军队真正看做是国家的军队。”抗战期间,诗人续范亭写诗称赞朱德:“时人未识将军面,朴素浑如田舍翁。”朱德身上这种一以贯之的节俭品格,与“为官清廉,每月只领60元薪俸”的蔡锷可谓一脉相承。

蔡锷任云南军政府都督,本可以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却不顾个人名利,决意自解兵权,挂甲从政,带头不拥兵自重,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,维护中央最高权威;蔡锷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中,不迷恋高官厚禄,只为了四万万人争人格, 毅然护国讨袁。

蔡锷率领的护国第一军“出征以来,未滥招一兵,未滥收一钱。师行所至,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”,这种正义之师、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,也深深地烙印在青年朱德的脑海里。在朱德后来的革命生涯中,他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,以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驰名中外,朱德这种从骨子里自然洋溢出来的治军风格,或多或少从蔡锷将军的人格风范里汲取了精神养分。

蔡锷去世多年后,他的老师梁启超还在演讲中沉痛呼唤:不死的蔡公啊!请把你的精神变作百千万亿化身,永远驻在我们青年心坎里头。

四、德厚流光是松坡,国共两党敬楷模

1904年冬蔡锷回国后在江西、湖南、广西军事学院任教,培养军事人才。先后担任江西续备左随营学堂监督;湖南新军教练处帮办;广西新军总参谋兼练军总办。创办广西陆军小学堂,培养了后来成为国民党将领的李宗仁、白祟禧、黄绍闳、李品仙等众人。

李宗仁曾在回忆录中对蔡锷有过传神的描述:“蔡锷将军有时来校视察,我们对他敬若神明。他那时不过30岁左右(实际还只有25岁),可称文武双全。他骑马时,不一定从马的侧面攀鞍而上,而是喜欢用皮鞭向马身一扬,当马跑出数十步时,他才从马身后飞步追上,两脚在地上一蹬,两手向前按着马臀,一纵而上。这匹昂首大马,看起来已够威风,而他纵身而上的轻松矫健,尤是惊人。我们当时仰看马上的蔡将军,真有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之感。”从李宗仁这段传奇般的描写当中,看得出蔡锷的武功非比寻常,其飞步追赶奔马的速度与纵身上马的功力,似比奥运会短跑冠军和跳高冠军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而从他练成这身绝世武功的时间上看,应当就在他读军校的短短三四年间。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练就如此武功,若无神助,则决非具有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意志之人所能达到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、刘伯承也与蔡锷情谊深厚。1911年,朱德在云南讲武堂初次见到蔡锷的印象是“典型的知识分子——体弱面白”。1916年1月,蔡锷和朱德率滇军由贵州入川,当行至泸州城外的雪山关时,两人驻马题联。蔡锷题上联,朱德题下联,留下了著名的雪山关联:

是南来第一雄关,只有天在上头,许壮士生还,将军夜渡;作西蜀千年屏障,会当秋登绝顶,看滇池月小,黔岭云低。

已经病入膏肓,“看上去像一个幽灵”的蔡锷,对大敌压境、困难重重的“护国战争”仍表现出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这无疑深深影响了朱德后来的革命道路,在后来的红军队伍里,不管革命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,“朱老总”总是谈笑风生、从未气馁。

1916年春,蔡锷的护国军出兵四川讨袁,在川南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展开了决战。刘伯承和王伯常决定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北渡长江,攻取丰都以阻袁世凯援兵进入川南,支持护国军作战。因为刘伯承率部支持护国军,旧川军系统非常痛恨刘伯承,打算除之而后快。他们指使璧山县的反动分子逮捕了刘伯承,准备杀害,刘伯承命悬一线。蔡锷得知后,急电璧山县政府保护刘伯承的安全,脱险后的刘伯承,亦不惧艰险,一如既往地在寻找着他的救国之路,终成新中国开国元帅。

蔡锷与朱德,这两位中国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军事家,人生交集虽然仅有短暂的6年时光,但蔡锷对朱德的影响,却在政治、军事、人格等诸多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蔡锷对朱德革命道路的影响,有着深刻而悠远的意义。抗日战争时期,朱德在一次讲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我一生中有两个老师,一个是蔡锷,一个是毛泽东。参加共产党以前,我的老师是蔡锷,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;参加共产党以后,我的老师是毛泽东,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。”朱德对老师蔡锷的总体评价是“思想敏锐、知识丰富、见解精辟、坚韧和无私”。

孙中山、毛泽东、蒋介石,他们很明显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对蔡锷的认可。蔡锷在云南举起护国大旗,孙中山号召革命党群起响应。蔡锷领导护国运动,孙中山派李烈钧等革命党人到云南,和蔡锷一起共同领导护国军。

蔡锷辑录的《曾胡治兵语录》被誉为“现代《孙子兵法》”,该书被列为中国十大兵书之一,曾深刻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军政高层,作为当时重要的军事教材和读物,对现代建军治军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。蔡锷病逝一年后,该书由上海振武书局公开出版,蒋介石看到后如获至宝,将它作为黄埔军校必学教材。

1938年12月25日,为纪念云南护国军起义23周年,朱德在八路军干部会议上作了《回忆云南起义》的报告,高度评价蔡锷的军事思想:“他(蔡锷)主张将来与外国侵略者作战时,应当用运动战、游击战,应当诱敌深入而消灭之。这种伟大的战略的先见,在今天特别值得指出。”1943年,八路军军政杂志社也重印出版,毛泽东也曾认真读过,曾经也从蔡锷编辑的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中吸取爱民、爱兵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(精神教育)的精华,毛泽东点赞他为“邦之模范”。

蔡锷英年早逝,朱德禁不住失声痛哭,悲哀之际,写了一副挽联:“勋业震寰区,痛者番向沧海招魂,满地魑魅迹踪,收拾河山谁与问;精灵随日月,倘此去查幽冥宋案,全民心情盼释,分清功罪太难言”。 如此沉痛的笔调,可见蔡锷在朱德心目中地位之尊崇。蔡锷将军国葬岳麓山,孙中山亲书挽联:“平生慷慨班都护,万里间关马伏波。”

1951年,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蔡锷为革命烈士,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“烈士证”。

五、情系湖南之家乡,湖湘儿女意气扬

蔡锷的父亲蔡正陵,祖籍原湖南省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,为了生计漂泊到洞口县山门镇。1882年12月18日,蔡锷出生于武冈州山门镇(今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)水东乡杨湾村大坝上。年幼时受当地秀才刘辉阁资助启蒙,12岁的蔡锷在宝庆府参加院试,名列榜首,中秀才,被邵阳维新派人士樊锥收为学生。13岁的蔡锷参加府试,主持府试的正是巡考至宝庆的湖南学政江标。江标欣赏其才华,蔡锷得以补廪贡生。江标并让他和其他两位学子一起进官署,与其交谈,勉励他向另一位邵阳士人前辈魏源学习。1897年9月,在湖南督学徐仁铸推荐下,投考湖南长沙的时务学堂,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,家乡人的帮助,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恩之情,这也是他廉洁纯朴的桑梓情结的一个根源所在。

蔡锷回国后,立即回到养育他的故土看望久别的父母,爱国爱乡的他,时刻惦念着生他养他的“山门”。蔡锷在家乡遵循传统婚俗简朴完婚后,立即赶赴上海参加章士钊等人组织的爱国协会,辗转在江西、湖南、广西为创办军事学校培养人才,为国为民作贡献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他的爱国爱乡情怀成长壮大,并逐渐影响了一大批湖湘子弟。随后任云南军都督府都督,面对亲友谋求官职,他直接拒绝:“我身为都督,不可以带头安排亲朋。”但他十分客气地自费接待和礼送亲友返乡。

蔡锷治病期间他常与随从侍卫聊起家乡巍峨的雪峰山,聊起山门王家桥墟集的热闹,念念不忘生养他的地方。赴日治病前,蔡锷将军将贴身侍卫解甲归田,临别嘱咐道:“我此次东渡日本医病,如回不了祖国,你将我的书信手迹交给我的原配夫人刘侠贞或家乡亲人,说我永远惦念他们。”说完后泣不成声。蔡锷将军途经上海时,对夫人潘蕙英说:“我已全身辞职引退,等我治好病,也不会向国家和政府提任何要求,我们就回到老家去住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,看看书,写点文章,到黄泥江游泳,或网鱼,或到雪峰山采撷蕨菜、芦蒿,在黄泥江畔建所学校,为家乡培养人才,其乐无穷也。” 在日本治疗期间,他偕夫人潘蕙英来到大森海岸。他跟夫人追思陈天华:第二次来日本留学的一个周末,他与黄兴、陈天华等湘籍同学来海湾度周末,异国相逢,倍感亲切。当年与乡梓们在此游玩、共诉理想的情景,犹现眼前,可斯人已故,蔡锷无比悲痛。

民国时期以省为单位开展的乡贤评选活动中,蔡锷在1935年8月30日湖南省政府公布湖南历代乡贤30人名单之列(民国仅黄兴、宋教仁、蔡锷三人入选)。蔡锷是“民国共和三杰”之一,也是民国时期湖南当之无愧的三位大乡贤之一。饱含桑梓之情的蔡锷将军,再也没能回到眷念的家乡。

1917年4月12日,蔡锷魂归故里,国家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,他成为民国历史上“国葬第一人”。他忠于祖国、忠于人民、忠于亲情、忠于真理和正义的人格品质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。

今年是雪峰山走出的一代“军神”--蔡锷将军诞辰140周年, 也是蔡锷离开我们106周年;蔡锷是湖湘文化培育的一大英雄豪杰,是一位最具湖南人精神品格和性格特质的近世伟人,堪称“近代湖湘精神”的缩影和典范。在国家创新发展、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,从蔡锷身上汲取其顺应时代潮流、与时俱进、志存高远、严如律己的思想养料和精神能量,对蔡锷湖湘精神特质加以梳理总结,在“近代湖湘精神”之上,以“变动包容、开拓创新”赋予“当代湖湘精神”新内涵,应是对蔡锷将军最好的缅怀和纪念。

春节将至, 在全国上下“心系返乡者 温暖回家路”的今天,适逢蔡锷将军诞辰140周年之际, 我们深切缅怀这位从巍巍雪峰走出的一代名将, 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,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,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,当代中华儿女敢于担当,砥砺奋进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,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。



作者简介

周后运 1971年出生于湖南洞口人,现旅居广东惠州,为中国现代史学会、中华诗词学会、广东省作家协会、湖南诗词协会会员,蔡锷研究专家;发表作品400余万字,出版《儒将蔡锷 》《护国将军蔡锷 》等文学作品八部;获十七届“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”等称号,当选为奥运会火炬手。

责编:周玉意

来源:法制周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